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行動SEO:如何優化品牌內容的5個做法

行動SEO:如何優化品牌內容的5個做法

行動SEO

Google最近的Hummingbird蜂鳥演算法,又一次地挑戰品牌和行銷業者在搜尋行銷方面的極限。從正面來看,這也是好事。

因為這迫使我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更具意義的內容上,而行動裝置與內容之間的互動,代表我們更需要為長遠的SEO和內容行銷付出努力。顯然,“快速成功”的SEO做法已經成為過去了。

在“Time for a New Definition of SEO”文章中,很多讀者都認為現在是時候為SEO作一個新的定義了,大家普遍認同:

“SEO是一個針對準客戶在整個購買週期中,在不同的裝置上,改善品牌在搜尋和社群上的能見度的長遠過程。”

針對購買週期的不同階段,能夠瞭解搜尋者在不同管道的行為、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意圖、與不同內容的互動,對品牌在網路上的臨場表現至關重要。

行動裝置的應用推動搜尋策略的改變

根據預測,全球行動裝置的數量將在短期內超過全球人口。事實上,根據Wikipedia的數據,目前全球70億人口使用的行動裝置數量約為68億部。

發展中國家如菲律賓、泰國和馬來西亞已經擁有超越人口的行動裝置。其它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行動裝置的人均擁有率更是超過100%。

行銷業者和品牌領導者需要思考如何使自己的品牌內容,在行動裝置上(對比桌面電腦)被搜尋者發現,以及如何與之作互動。例如:在行動裝置上,地理位置的因素更需要被納入考量。

另外,對話性的或聲音型式的搜尋,在行動裝置上的發生機率也比在桌面上更高。讓我們想一下這兩種搜尋在行為上的差異:在桌面電腦上,你可能會輸入:“在(某個地方)的花店”,但在行動裝置上,你則可能會對著電話說:“我要找(某個地方)的花店”。

這個行為上的改變,顯示我們需要對以下概念作仔細的思考:

●使用的關鍵詞
●內容是以甚麼方始被接收
●誰在搜尋和接收內容
●他們處於購買週期的哪個階段
●在轉換率上的差異

在9月份的舊金山SES會議上,Matt Cutts說:

“行動的成長速度很可能比在座的任何人預期的還要快。到訪Google的行動流量很快就會超越桌面電腦的流量-不是在幾週或幾個月內,但很快。”

所以當Google把焦點放在演算法的更新上,以確保用行動裝置作搜尋的用戶獲得精準的搜尋結果,並不會讓人覺得驚訝。

行動自然搜尋的趨勢

RKG 最近發佈的數據顯示了從2012年Q2至2013年Q2,三大搜尋引擎(Google、Yahoo、Bing)的自然搜尋流量的百分比分佈。 數據顯示,在所有的自然搜尋流量中,有25%來自行動裝置,而且這個趨勢正在成長中。

另外,根據gShiftLabs從2013年1月至10月的統計,來自行動裝置的自然搜尋流量,在9月和10月分別為27%和26%。

Organic Search Traffic from Mobile Devices
註:此數據沒有經過地理位置或產業類型的區隔。

企業品牌和行銷公司要如何運用這個行動搜尋趨勢呢?以下5個方法供大家參考:(參考資料)

1. 你的現有SEO或內容行銷策略

如果你正在實施一套既有的SEO和內容行銷策略,確定你在關鍵詞研究和轉換監測上,有把行動方面的因素納入考量。

如果你正在考慮要建立SEO或內容行銷策略,確定你有把行動裝置上的自然搜尋行為,以及如何衡量內容的“能發現度”和“互動度”(包括在桌面電腦和行動裝置上的)考慮進去。

2. 擴展你的關鍵詞研究和追蹤

“(未能提供)” 和“(not set)”這兩個改變,已經使關鍵詞的成效追蹤變得更為困難。這個現狀,再加上搜尋者在不同裝置上(無論是以打字輸入或語音的搜尋方始)的搜尋行為的差異,表示我們須要監測更多的關鍵詞,以增加內容的“能發現度”,和瞭解哪些相似的關鍵詞組所組成的內容有被發現的可能。

把相似的關鍵詞作組合非常重要。例如:

●花店
●花鋪
●在____的花店
●在____的花鋪
●我要找花店
●我要找花鋪
●我在找____的花店
●我在找____的花鋪 (如此類推)

3. 用Google流量分析工具追蹤行動區隔(Mobile Segments)

在Google Analytics中追蹤行動區隔,可以幫助你瞭解訪客如何使用行動裝置作出甚麼行動、如何與你的內容和品牌作互動、以及與桌面電腦的行為模式的差異。

GA中有內建的區隔:“行動流量”、“行動和平板流量”、及“平板和桌面流量”,如果只要分析到訪網站的桌面電腦用戶,你需要另外建立一個新的區隔:

●在GA的總覽屏幕中,點擊左上方的箭頭,打開“Segment Builder”(隔建立器)
●點擊左上方的“Create New Segment”(+建立新的區隔)按鈕
●點擊左方選單欄中的“Technology”(科技)
●往下滾動至“Device Catergoy”(裝置類別),點選“exactly matches”(精確配對),然後點選“desktop”(桌面)
●在上方輸入“Segment Name”(區隔名稱)”  (例如:桌面流量)
●點擊儲存

這樣你就可以選擇行動和桌面的區隔,瞭解兩個來源的流量的轉換率差異(例如:在網頁上停留的時間的轉換,或到訪網頁數),然後即可採取相應的行動以改善你的內容。

4. “網頁層次”和“內容層次”的網路臨場分析很重要

要瞭解內容的互動、成效、“能發現度”、以及優化的空間,需要研究內容層次或網頁層次的分析數據。這些指標包括:網頁反向連結、社群信號、和轉換。

根據上述的做法,到GA選擇“行動流量”(Mobile Traffic)和“桌面流量”(Desktop Traffic),看看你的內容是在行動還是桌面的轉換率比較高,然後思考原因。

你可以在內容層次追蹤關鍵詞的位置,以瞭解含關鍵詞的內容可能獲得的排名,然後思考如何就進一步的優化、能發現度、和互動度,改善這個內容。

Track keyword position at the content level to gain insight into keywords the content may be ranking for, and identify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at content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discoverability, and engagement.

5. 優化:人的因素

Web Presence Brand Discoverability

我們常常忘記要停下來,查看數據和指標,單純地以人的角度與品牌作互動。因為針對人的因素在不同裝置上作測試很至關重要。

你可以進一步測試,設定一個重點研究小組(focus group),觀察來自不同裝置的訪客如何與品牌互動,以及他們發現品牌所用的是甚麼關鍵詞。

小結:雖然來自行動裝置的流量,在不久後將超越桌面裝置,但是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利用不同裝置現有的能見度,然後做好準備,以獲得最大的觸及範圍和互動。

轉載自《Inbound Journals》

社群行銷市場日趨成長,單以註冊用戶人數來看,目前還是以Facebook居冠

社群行銷市場日趨成長,單以註冊用戶人數來看,目前還是以Facebook居冠

‧93%的行銷人員使用社群媒體於業務上
‧70%的品牌使用Google+,從2012年Q4開始增長了4%
‧70%的行銷人員利用Facebook成功獲得新客戶
‧34%的行銷人員利用Twitter成功創造商機
‧Facebook、Twitter和Google+是前3名行銷人員使用的社群媒體網站
‧Flickr、Tumblr和StumbleUpon是行銷人員最少使用的熱門網站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從2012年開始增長最快的社群階層為”老年人和手機用戶”。可看出年長者也逐漸開始使用社群媒體,並有高達7成的用戶使用行動裝置來上社群媒體。

而社群媒體也越來越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Google+的+1按鈕每天被點500萬次
‧有100萬個網頁自動連結到Facebook
‧47%的美國人認為Facebook是影響他們購物的第一名
‧23%的Facebook用戶每天至少登入5次



原文出處:http://www.searchenginejournal.com/growth-social-media-2-0-infographic/77055/
轉載自《WIS 匯智資訊》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社群經營新思維:內容策展加「行動呼籲」,讓訪客變粉絲!

社群經營新思維:內容策展加「行動呼籲」,讓訪客變粉絲!

商場如戰場這比喻實在是精妙無比,如果說古時的大將軍手上拿著的是一把長八尺,重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大刀的話,那麼現代的商場CEO握著的可就一定是投資報酬率了,但是,在2013年的今天,若你還在煩惱社群網路的投資報酬率?那你可要落伍啦!

worry
圖一:親愛的MR.Worry先生正煩惱著投資報酬率

社群經營評估新指標
根據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導的最新研究所指出:「在體認到社群媒體不是銷售機器或投報轉換機後,社群行銷商終於開始減少測量社群媒體的ROI,並注意到評估社群經營的三個重要指標:閱眾建立(Audience-building)、品牌意識(brand awareness)、客戶關係(customer relations)」。

在這樣的新思維下,社群行銷商對於直接與「收益相關」的指標使用率開始大大下降,而與「社群經營」直接相關的指標使用則大幅上升。有關社群行銷商2010-2013年間所採用指標詳細變化情勢如下圖:

social marketers-1
圖二:社群行銷商2010-2013年間採用指標變化情形

換言之,在今日社群行銷商眼中,社群媒體已經不再僅被視為公司行號提升銷售額的工具,反之,社群媒體應該被視為公司的重要門面,藉由社群媒體的妥善經營來提升品牌的形象,進一步達到顧客對產品的信任感。

那麼,社群該如何經營呢?
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社群經營中的內容策展(Content Curation),所謂的內容策展顧名思義,即是將自家平台當作一個私人博物館、美術館,定時的依據館長及館員們的熱情與創見舉辦各種展覽,而展覽的內容,自然就是由各方所邀請來的,照這麼說,所謂的內容策展只是一種材料蒐集囉?答案是:既是,也不是。

來看看下面這個影片吧:



【蓋藝術工作坊】蒐集了無數的保特瓶蓋後,運用了成員的環境意識及品味熱情策劃出這場發人省思的展覽,並賦予瓶蓋新的生命。這就是社群經營所該做到的,藉由企業獨特的品味以及對理想的堅持,蒐羅到各式各樣的材料整理、彙整出一個具有新價值的好展覽。

行動呼籲(Calls-To-Action)
要做內容策展,自然也需要小技巧。根據內容行銷大師Joe Pulizzi最近所發表的一篇文章,所有的內容策展人都該注意這個小技巧:行動呼籲,這個雖然簡單,卻針對客戶喊話的小動作,竟然超能夠直接的讓你的訪客成為你的忠實小粉絲!怎麼做?很簡單,下次在你的文章最後加上幾個像下面的小字串吧:

立刻下載文章來觀看更精彩內容!
趕快按個讚成為粉絲得到更多有趣訊息!
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分享,記得多多按讚才能常看到我們的文章歐!
這麼有趣的小知識,趕快按下分享讓更多朋友也知道八!

1334916614-3002466525_n
圖三:行動呼籲就是大聲公對著螢幕..咦?

不過儘管一切是如此簡單,Joe Pulizzi仍然提醒了在CTA使用時該注意的幾個小重點。

決定目標:呼籲最重要的目標(如註冊會員),並盡可能讓操作方便。
考慮情境:總不可能呼籲第一次造訪的訪客來跟你買間帝寶吧?
簡短可行:保持簡短,但絕不要出現類似的話「現在,飛起來!」
正確位置:CTA夾在文章正精彩處時,多數人會對它置之不理的!
測試呼籲:偶爾變換看看你的CTA,找出最有效果的呼籲是必須的!

看到這邊,大家可千萬別只記住了CTA技巧,一個好技巧不過是畫龍點睛,真正的重點還是那條龍呀!

Mushu
圖四:管你是神龍還是木須龍,盡情展現自己吧!

所以說絕對別忘了蘊含品牌熱忱的內容策展才是真正吸引粉絲上門的關鍵,社群媒體的經營核心仍要專注在如何創造精彩、有價值的內容來建立粉絲、傳達品牌形象!

圖片來源:
圖片1.Journey Into God
圖片2.Business Insider
圖片3.Yahoo德國
圖片4.Empire

原文出處:Phimedia通泰媒體
轉載自《數位時代》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Simplymeasured,讓你一鍵完成FB競品分析報告

Simplymeasured,讓你一鍵完成FB競品分析報告

為了要研究自己與同類型粉絲團差異性在哪,用手動的方式統計,以及憑著感覺分析,總是會讓你不知覺忽略掉一些,真正重要的數據,再者這樣的方式一點也不科學。事實上針對Facebook粉絲團,網路上有許多不一樣的分析工具,並且其中有不少都是免費的。Simplymeasured就是其中一種免費工具之一。



針對社群媒體,它除了能提供Facebook、Google+、Twitter、YouTube、Instagram 、Analytis,等多項社群平台,除此之外它還在不斷精進研究,未來即將連Pinterest也會有使用者分析報表。



以下就為大家分享它的其中一個工具Facebook Competitive Analysis Report

它的操作非常簡單,只要輸入相關的粉絲團關鍵字或網址,就能夠輕易的做出數據分析。但最可怕的是,你可以一次匯入10個粉絲團,一起做競品分析表,除此之外它還能將分析出來的競品表匯出PPT以及EXCEL表,讓你在做整理報表時,更輕鬆更容易。



首先他為我們提供了整體的簡單的數據做評比,例如粉絲數、發文以及回應數做整體的比較以及所有競品平均得到的數值,讓你可以大概抓出整體競品的區間數以及成長空間應該如何規劃。



針對以上數據,它會分別列出以下簡易的圖表供你使用,如此一來就可以節省掉你在製作報表的時間。

圖表一:兩週內新增粉絲數與相對的百分比圖

由兩週內新增的粉絲數,第一我們可以快速看出哪一個粉絲團在這些相關的粉絲團中,較脫穎而出,接著可以再針對較好的粉絲團去細看它在這段期間做了什麼?(或許是推廣了什麼廣告,或許是發了特別的文章)



圖表二:粉絲數、回應數、發文比例以及平均發文率

這張圖我們除了可以看出個別的粉絲團總數比較外,我們也可以針對競品的發文比例類型以及互動率做交叉比對,(例如:以圖配文的風格再回應數是最高的)做出一個有力的說詞。



圖表三:兩週內發文最好的前三則(以折線圖方式展現)

折線圖可以讓我們快速的看出時間與互動的走向,讓你方便抓出哪一天的互動特別高(低),依據結果我們可以再往下探討出原因。



圖表四:內容細節列表

依據粉絲回應排列出按讚、留言、分享,排列出所有分析之粉絲團從高至低依序排列,除了讓我們可以在所有的粉絲團看出整體回應最高的文章內容(風格),也省去我們各別統整比較的時間。



使用Facebook Competitive Analysis Report圖表,我們可以省去大部分的時間再做圖以及數據的整理,在加上它是免費的(事實上你必須幫他分享這個工具到FB如此而已),此外,它不斷更新的數據資料報表,也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元更全面的分析圖,對高度使用社群媒體的來說,絕對是一個不能省略的工具。

轉載自《dcplus 數位行銷實戰家》

使用Facebook Page Barometer,快速檢測你粉絲團表現程度

使用Facebook Page Barometer,快速檢測你粉絲團表現程度

AgoraPulse是一個簡單的粉絲團分析工具,它提供介面簡單容易了解的統計數據,給使用粉絲團的人參考,只需要登入你的帳號,選擇粉絲團就可以提供你相關比較數據


↑黑色數據是你本身的數值,橘色代表其他粉絲團平均值

它的邏輯非常簡單,當你選擇(啟動)你的粉絲團後,AgoraPulse會自動抓出與你相同類型的多數粉絲團平均值,提供你做數據的比較。以此圖為例,便是有1176個粉絲團與你類型相同,而紅色色塊表示你較低於平均值。

根據上圖有幾個解釋名詞,如下:

1.Fans reached:貼文所能觸及的粉絲比例

Facebook為了讓FB主要目的維持在與好友的社群交流上,過去有設定每篇粉絲團po文約能展示在粉絲團面前只有16%,但現今粉絲團林立,再加上FB為了希望我們能多多投放廣告,實際上粉絲能見度已幾乎接近5%,然而如何提升粉絲能見度,則必須更促進內容品質催化粉絲互動,才能提高PO文對重要性。

2.Engagement:粉絲與貼文的互動比率在你的貼文中,無論是按讚、留言、分享與觸擊貼文的所有粉絲與粉絲總數的比率,這算是粉絲團可供參考性的指標性數據。

3.People Talking About談論此粉絲團的粉絲比率:與Engagement差別在於不包含點擊數據。

4.Negative Feedback 負面回應

5.Viral Reach病毒觸及率:除去粉絲以外之PO文觸及比率

6.Organic reach 自然生成觸及率:看過PO文的擴散人數與粉絲團人數之比率

7.Click-Through Rate點擊率:無論是在PO文上點擊音樂、影片、圖片、連結的所有點擊數與粉絲團人數比率

此外針對以上細節,它也提供了三個簡易的流量圖表

1. Monthly organic reach每月自然生成觸及率(最高可統計三個月)



2.Monthly viral reach每月病毒觸及率



3.People talking about this(monthly)每月談論率



以上數據圖表可以提供給我們快速參考粉絲團流量與粉絲互動變化,再者也可以比較與自己相關的競品粉絲團類型的流量平均走向,簡單衡量需要優化的指標在哪,並予以加強。

快來評比你自己的粉絲團吧:http://barometer.agorapulse.com/

轉載自《dcplus 數位行銷實戰家》

絕不能忽略的FB競品分析工具 Fanpage Karma

絕不能忽略的FB競品分析工具 Fanpage Karma

如果你是經營粉絲團的社群小編,免不了需要做競品分析,這個動作的目的在於『優化』,對照自己與同類型粉絲團的差異並檢討如何進步,這時如果少了一個好用的工具為你找相關的內容做統計的數據,你就必須非常痛苦的手動觀察,為此相信fanpage karma 能為你解決不少麻煩。


↑只要輸入你想收尋的粉絲團名稱,就可以快速的分析粉絲團的相關內容

當你進入fanpage karma 你會進入到這個頁面,只要你輸入想要的粉絲團關鍵字,就可以針對它進行分析,但事實上它是一個需要收費的工具(免費的部分分析較少),其中我們可以來一一介紹它的功能。



一、提供一個簡易的全面KPI數據

Talking about粉絲談論率:依據當日往後推算一週之按讚、留言、分享之加權統計值
Engagement粉絲回應率:針對一段區間,每篇po文粉絲的回應數值(預設是一個月)
Post Interaction 重要粉絲互動率:針對你關注你的粉絲的回應數值
Karma Level (Karma值):經權重計算的粉絲互動指標數。
Page Performance:綜合以上參數與粉絲成長率所給的評分,最高100%。

以上這些數值可以提供我們找到簡易的粉絲回應指標,以及一般所能見的觀察數值。

此外它還提供以下的詳細數據分別為

1.內容Content

針對過去的歷史發文,抓出Po文類型與互動率以及列出Top posts、Complete post list等資料。


↑PO文類型以及互動數顯示圖

2.Times & types針對時間與發文類型相關統計表


↑圓圈大小代表發文頻率,綠色泡泡代表互動率高、紅色泡泡代表互動率低


↑發文類型以及對應的按讚、留言、分享數

除了可以一覽你的發文類型外,也可以針對粉絲的回應做交叉比對,讓你可以看出除了一般的貼文外,粉絲的貼文喜好還有哪些種類。

3.Influencers:粉絲團較有影響力的人


↑這裡可以看到較有影響力的粉絲男女比例

4.Fan posts(粉絲PO文)

5.Ad value(廣告價值)

6.History & benchmarking 歷史數據資料

在裡面我們可以查詢到每週新增粉絲、談論率、成長率、每日按讚、留言、分享數統計等細節的統計表都可以在這裡簡單快速的瀏覽,以一般的競品分析工具,它算是一個非常詳細的統計工具,一般來說很少有其他程式可以達到這個地步。



7.Tagging標記

以上功能,我們除了可以綜觀一個粉絲團情況,如發文內容、粉絲數、粉絲互動、成長率等細節,透過這些表列,也能為我們節省不少整理競品分析的時間成本,更能直覺性的了解各種分析面向,是一個CP值很高的分析工具。

此外,它還能對兩個粉絲團一起做評比喔!



快速體驗Fanpage Karma http://www.fanpagekarma.com/
轉載自《dcplus 數位行銷實戰家》

想知道 Facebook 的影響力有多高?「粉力」告訴你

想知道 Facebook 的影響力有多高?「粉力」告訴你

以往「人氣」是藉著大眾媒體堆疊累積,要獲得注意的前提是獲得鎂光燈的照射,後來部落格的出現,誕生一批因在網路撰文而竄紅的部落客,時尚批評專家個人意見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今社群網站蓬勃發展,有心好好經營 Facebook、Twitter、LinkedIn,你我也能在群眾之間發揮影響力,如陳為廷透過 Facebook 激發同輩社會意識,把人氣轉為實質能量。那麼,我們該怎麼知道自己的網路影響力呢?

台灣經營網路行銷實績亮眼的達摩媒體,近日推出「Fanly 粉力」,使用者只要以 Facebook 登入,就能計算自己的「社群影響力」。社群影響力的數值是由「擴散力」、「社群力」、「活躍力」三者結合,分數愈高,代表您在 Facebook 創造的影響力愈大。以下分別說明三種數值的意義:

螢幕快照 2013-11-22 下午6.40.37

擴散力:朋友數與追蹤數
社群力:社群中每個分享、按讚、留言、標記的互動次數
活躍力:發文、傳照片、分享、辦活動的次數與紀錄

fo01

就用 Inside 作者 fOx 的「粉力」分數來檢驗社群影響力。身為愛料理共同創辦人,fOx 經常於 Facebook 張貼新聞連結、發表對台灣網路創業的看法,吸引許多人追蹤,他的社群力得到 81 分、擴散力 75 分、活躍力 73 分,加總平均後為 76 分,樂勝筆者的 40 分。使用者第一次登入的時候,系統會先計算最近三天的互動數字,經過 24 小時後,會補足過去 90 天的互動情況,因此可能會有變動劇烈的情形。
粉力還會列出朋友對你的 Facebook 發言按讚、留言排行榜,並以曲線圖分析近三個月的按讚次數、社群力與活躍力數據,讓使用者掌握自己的網路社群脈動。如同商家經營社群對粉絲互動狀態錙銖必較,有心成為社群領袖、希望藉由社群傳達理念或發揮影響力的人,「粉力」會是不錯的參考指標。

fo02

當然,這些數字可不單純只是數字,當你的社群影響力愈高,可能會成為如陳為廷般的意見領袖,也有可能成為企業欲合作的對象,端視您所發表的內容而定。粉力目前提供兩項贊助案件,藉由幫助企業在自己的 Facebook 上曝光產品,獲得獎勵金與點數,作為回饋。

據達摩媒體執行長許景泰所言,粉力 11/19 上線,在沒有什麼媒體曝光的情況下,下午就已突破一千人測試,這或許也可以說明許景泰擁有相當不錯的「粉力」。的確,擁有逾 2400 名好友、單日五、六則分享都約可獲得 4、50 個甚至百讚的許景泰,「粉力」指數高達 79 分,可見其社群活躍程度。

美國早有 Klout 社群影響力服務,綜合各種社群服務如 Facebook、Twitter、Google+、LinkedIn、Foursquare 等等,計算出使用者在這些社群網站中發表訊息的頻率、影響多少人、朋友規模以及互動情況,來計算社群活躍度。Inside 先前有文章詳談 Klout 這個服務,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此閱讀

社群早已緊緊嵌入多數人的日常,無論是否想藉此賺點外快甚至成為職業「社群領袖」,我們與之互動產生的數字其實就代表著生活的一部分切面。玩玩「粉力」,看看自己有多滲入社群吧!

轉載自《Inside》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五個網頁設計建議,幫你增加頁面轉換率

五個網頁設計建議,幫你增加頁面轉換率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人腦處理視覺資訊的速度是文字資訊的50倍。因此,借助視覺刺激讓他人執行動作要比利用口頭交流或文字更為容易,此原理也適用於電商網站設計。

根據網頁設計心理學最新研究成果,要讓訪客執行動作,首先必須瞭解他們的心理。人腦做決策時大多是倉促的,未經過深思熟慮。MalcolmGladwell說過,「成功的決策是權衡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結果。」當訪客面對眾多選擇時,最重要的是從感性層面吸引他們,但你只有幾秒時間來完成這一步。關於勸導式網頁設計,以下有五個建議:

一、清晰明確

人腦是善問的器官。初次見到某個事物時,人想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是什麼?所以,在訪問網站時,訪客首先會想:這個網站有什麼用?在這能做什麼?是否有必要在此停留?還有最重要一問,即是否能找到所需資訊?設計網頁就應避免使用大量術語或複雜措詞。可以模仿下面這樣:



網站所售何物、如何購買、如何獲取其他資訊都一目了然。

二、視效突出

研究表明,96%的人訪問網站時首先關注視覺設計,只有6%注意到網站內容。第一印象可持續數年。視覺感受比使用者體驗更容易在第一時間形成。以下是Simple線上銀行的網站。簡潔明瞭的首頁與網站宗旨完全契合,這也是利用大幅白背景引導注意力的典例。



三、層次明晰

在網頁中,元素越大越重要。如下圖所示四個圓,人們往往會認為藍色最重要,因為它最大。



所以,在設計網頁時,應把網頁中最重要的元素設計得最大。



四、鎖定注意力

80%的注意力產生於首頁第一面,69%的注意力產生於頁面左側。據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捕捉注意力的最佳方式是使用超大、惹眼的圖片,例如,在登陸頁面使用大背景圖。



人物圖最能拉近與購物者間的距離。若圖片中的人面帶微笑,目視前方,使用開放式肢體語言,有如真實購物者則能產生最佳效果。

以下為eBay最新產品頁佈局:



eBay聲稱,採用大圖並減少文字減慢了使用者拉下螢幕的速度。關於產品頁,應放大產品圖片。例如,可以減少每行產品數量以使每張圖顯得更大,這樣可使收益提升25%。

五、每頁一個首要動作

網站每個頁面都有特定功能。在設計時,應使每個頁面功能清晰明確,避免過早出現過多行動召喚。「免費註冊」是最常見的首頁行動召喚,但訪客的註冊目的、效用和意義何在?因此,最佳的方式是先向訪客展示產品及服務資訊,待時機到來時再出現行動召喚。

原文出處:創業邦
轉載自《數位時代》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搜尋新體驗 Yahoo!Bing關鍵字廣告整合推出

搜尋新體驗 Yahoo!Bing關鍵字廣告整合推出

因應Yahoo!與Microsoft合作,在2013下半年度,原本廣告主習慣使用的Yahoo!奇摩關鍵字廣告也將全面轉移到新平台,目前先針對概念說明,等完成升級後再跟大家分享使用工具與操作心得,首先讓我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Yahoo! Bing關鍵字廣告與以往有何不同?

Yahoo!與Microsoft合作之後,將由Microsoft提供自然搜尋演算技術與關鍵字廣告工具和平台,所以最大不同就是廣告主需要換新平台操作關鍵字廣告。但不會因為更換系統平台就更換了以往的規定,各產業也還是需要依循政府法規投放廣告。

改變的內容有哪些呢?

帳戶架構:
1.權限變大:以往都是一個公司(Domain)開立一個廣告帳戶,現在由廣告主擁有最高權限,並依需求開立不同廣告帳戶。若需要經銷商管理,則授權給經銷商
管理權限。(如下圖所示)

2013-07-11_163540

2.廣告容納量變多:帳戶內可容納的廣告活動、廣告群組與關鍵字數量變多了,甚至最多可擁有兩百萬組關鍵字。

新增功能:
預算設定:可依照廣告主宣傳目的而有三種不同控制日預算的選項。
廣告目標設定:可依照時段、星期幾、使用者人口統計資料、裝置而有不同設定目標。
比對方式多元:以往搜尋關鍵字只有標準比對與進階比對,現在比對方式為廣泛比對、片語比對、完全比對,還可以使用"廣泛比對修飾"限制廣泛比對的廣度、增加片語比對的精準度。

報表更精細:
可以在所有層級執行報表。
可自訂報表,設定專屬的報表格式。
可觀看變更紀錄,了解帳戶的更改紀錄。
可多工同時執行不同報表。

工具強大:
有協助大量編輯的編輯器Bing Ads Editor與關鍵字建議工具Bing Ads Intelligence。

對廣告主的好處:
1.以往分享操作心得時,我都會建議廣告主細分廣告活動與群組,才可以呈現更有變化的廣告文案,現在廣告容納量變大,廣告主也不用擔心數量限制問題。
2.廣告主對帳戶掌握度變高。
3.比對方式多元,廣告主可以控制比對結果,呈現的廣告內容更能符合網友搜尋期待。
4.資訊更透明,廣告主也可以透過系統說明更快得到最新資訊。

看到這裡,眼尖的人可能發現一件事:Yahoo! Bing關鍵字廣告跟Google Adwords相似度是很高的。所以對已使用過Adwords的人來說,操作上較沒有銜接的困難度,而且更方便的是,輸入Adwords帳號密碼,可將廣告活動匯進Yahoo! Bing關鍵字廣告帳戶裡。看過新平台後,我認為介面在地化做得很好,即使是初次操作的帳戶管理者也不會覺得專有名詞艱澀難懂。
除此之外,也提供幾項建議:

1.7/15開始廣告活動名稱不能修改,才不會影響移轉資料正確度,但可以新增刪除廣告活動。
2.手動設定的方式越多,報表種類越繁複,培養看數字的能力也更重要了。
3.帳戶架構需重新構思,建議命名、分類方式一樣,操作廣告方便,將資料匯入GA看報表更能同時比較成效。

今年關鍵字廣告很熱鬧,廣告主和搜尋行銷從業人員們準備好了嗎?

圖片來源:advertise.bingads.microsoft.com
轉載自《匯智部落格》

Google蜂鳥演算法對SEO和內容規劃的意義

Google蜂鳥演算法對SEO和內容規劃的意義

Google Hummingbird蜂鳥演算法

Google的Hummingbird”蜂鳥”演算法對搜尋和SEO的實質意義是甚麼?有人認為蜂鳥的影響沒甚麼,只是將查詢的處理從“長尾”(long-tail)簡化為較短的辭彙。但真的如此嗎?

數位行銷專家Grant Simmons基本上不認同這個看法。讓我們看看他舉的兩個例子和其中的分析,再思考“蜂鳥”對網站優化和內容規劃的意義是甚麼:

關於Larry Bird的查詢

Larry Bird

如果我們搜尋:“在哪裡可以買到Larry Bird的球衣”。認為查詢變簡化的人會認為Google將把這個查詢簡化為:“購買Larry Bird球衣”,然後配一個相應的結果。

但事實可能並不如此。“蜂鳥”會針對這筆查詢,加入多一層的理解,把查詢作進一步的延伸,讓它的意思更清晰。因此,Google可能會作這樣的解讀:

在哪裡(地方:用戶所在地)可以買到(意圖:購買)Larry Bird(人物:籃球運動員)的球衣(產品:[透過產品和球員和球隊的關連]波士頓塞爾特人#33號球衣)

所以這並沒有變得較短。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最重要的是看出人物和產品之間所隱示的連帶關係。

有了對“意思”和“情景”的理解後,Google很可能會透過他們的知識圖譜(Knwoledge Graph),把籃球員Larry Bird與他最出名的球隊,和他所穿的球衣號碼與產品作連接。這個查詢因此變得更加具體,並會配對出更準確、精準的結果。

透過以前的搜尋資料與“大數據”-也就是其他用戶的行為因素-這個新的、更智能的演算法,可以針對用戶的意圖,預測出最佳的配對結果和內容。

而這個是一個本質上的差異。透過經驗和推測而得來的智能改善搜尋結果的品質。而且,如果結果不完全準確,那麼透過即時的用戶行為,如點擊、查詢修改、深入查詢的時間和網頁之間的互動,即可更精密的調整後續的結果。

“大鳥”並非一隻大型的鳥

How Old is Big Bird

如果我們搜尋:[How old is big bird (大鳥多大了)],我們將看到芝麻街布偶角色的創造人的完整歷史(包括他的生日)。

“大鳥”這個詞彙,在Google的知識圖譜中屬於一個人物實體,所以Google不會去找尋關於大型鳥類的資料,而是很聰明地把“大鳥”與這隻黃色布偶作連結。

背後潛在的推論是,搜尋引擎把查詢作延伸,包含了對查詢中的某個元素的辨識,所以這個查詢會被這樣理解:

大鳥(角色:布偶[屬性:創造人] 人物:Caroll Spinney)多大(屬性:年齡)

Google 甚至還顯示出一個資料盒,裡面提供了操縱木偶的人的實際年齡,還根據資料的具體屬性(年齡),把“大鳥”與Carroll Spinney作連結,針對查詢“多大”提供額外、有用的資料。

情境分析的5個W

上面的兩個例子說明了Hummingbird對於查詢背後的意思,已經有更好的理解能力了。它透過對實體、屬性的辨識,然後與既有的“知識圖譜”中的資料作連結,最後針對查詢加入情境分析(意圖的5個W:誰Who、哪裡Where、何時When、甚麼What、如何How):

●誰在搜尋-根據個人化和過去的行為
●他們在哪裡搜尋-地理位置和查詢的所在地
●搜尋發生在甚麼時候-當日的時間、季節和時段
●搜尋在甚麼裝置上進行-桌面電腦、行動、平板或新興平台
●搜尋/查詢如何形成-使用者的問題的對話屬性

SEO沒有這麼簡單

其實Google在公佈“蜂鳥”演算法前一個月,“蜂鳥”已經開始運作,但SEO產業並沒有感覺到任何異樣,因為它對品牌的網站排名或搜尋引擎流量並沒有明顯的影響。

但確定這個狀況將會改變。

當搜尋引擎處理查詢的智慧,透過對實體的辨識、實體的權威度、屬性的辨識以及實體於實體之間的連結逐漸改善後,我們將會看到更精準和多樣化的結果,因為搜尋引擎不止要配對出一個更好的、單一的結果,它們還要配對出更好的、有關聯的結果。

SEO業者不必驚慌

在規劃SEO和內容時,做好以下幾點,就更符合“蜂鳥”的運作方式了:

●創制以人為中心的內容,解答已知的查詢和需求(把意思、媒介和訊息納入考量)
●在內容中透過標示(如使用schema.org)把實體、屬性和關聯作識別,幫助搜尋引擎理解
●確定內容容易被抓取、收錄及分享
●透過社群、PR和有效的傳統行銷,尋求、加強以及促進與權威度相關的訊號(authority signals)

圖片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
轉載自《InboundJournals》

Alexa 台灣前 500 大網站真實流量 PV, 每日上站人數… 意外曝光!

Alexa 台灣前 500 大網站真實流量 PV, 每日上站人數… 意外曝光!

Alexa 是國外一個專門做網站排名、流量統計…等服務服務的公司(於1999年被 Amazon 收購),儘管 Alexa 的取樣、統計方式其實也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不過現階段還是國內外許多網站、專家或媒體用來幫熱門網站排序的依據之一。從 Alexa 網站上的排名,我們可以抓出全球各地、不同國家的熱門網站消漲的趨勢,譬如說最近國內最熱門的就是即將消失的無名小站與持續攀升的 PIXNET 痞客邦…等,都可以從 Alexa 網站排名看出一些端倪。

而在今年 (2013) 七月底左右 Alexa 推出了一項認證服務 (Alexa Pro),由網站站長付費取得 Alexa 認證資格(網站名稱右邊有 CERTIFIED 綠色勾勾) ,透過一些設定讓 Alexa 取得該網站的真實流量,並整合 Alexa 線上的一些功能使網站站長獲取更多網站管理、SEO…等實用資訊與整合服務。

實際效果是,Alexa 透過提供額外服務的方式應該賺了不少錢。另外,付費取得認證的網站因為有了明確的流量統計數字而使得該站 Alexa 排名更加「精確」,具體一點的說法是,大多數認證過的網站排名也因此往前跳了好幾個名次(圖表上直直往上噴發的那條線)。

而這些每日訪客數、每日PV、每月訪客數、每月PV…等各項統計數字,聽說是可以設定為開放顯示或隱藏不顯示,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今天好像很多認證過的網站流量統計數字通通都顯示了…,大概是 bug?

如果你想知道台灣前 500 大網站的實際流量是多少的話….. 可以看看以下的一些統計。

注意!由於不是每個網站都有花錢取得 Alexa 認證,以下僅列出可以看得到公開數字的部分網站:

先來看一些大型的「論壇」:
Mobile01 是目前台灣 Alexa 排名第 8 的網路論壇,單日 PV 為 一千三百萬(精確數字為 13632214),單日不重複使用者約為一百萬左右。

Alexa 台灣排名第 6 的「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單日 PV 為兩千八百萬(精確數字為 28370043),單日不重複使用者約為 120 萬左右。

Alexa-PV-002
Alexa-PV-001
Alexa-PV-003
Alexa-PV-004

幾個主要的「人力銀行」網站:
104 是台灣目前最熱門的求職網站,單日 PV 約為 600 萬左右(精確數字為 5940714),單日不重複使用者約為 31 萬人。遠遠多於其他對手數倍….

Alexa-PV-005
Alexa-PV-006

大家每天都會上的「新聞網站」:
Alexa 台灣排名第 9 的 ETtoday 東森新聞雲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相當驚人的好成績,單日 PV 為 500 萬左右,單日不重複使用者約為 120 萬人。

而排名第 13 的 Nownews 今日新聞單日 PV 則有 370 萬,單日不重複使用者約為 50 萬人。

Alexa-PV-007
Alexa-PV-008
Alexa-PV-009
Alexa-PV-010
Alexa-PV-011

其他…. 還有一堆整理中。目前看到的共有九十幾個網站,排名從前十名到500名內都有,全部都是通過 Alexa 流量認證,上面刊載的數字與實際流量應該不會差太多。

檔案下載:按這裡
Alexa-PV-others

轉載自《重灌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