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研發中心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研發者往往對自己挖空心思創造出來的產品像對孩子一樣珍惜,認為這是他的心血結晶。好的產品是有靈魂的,優美的設計、技術、運營都能體現背後的理念。

我想強調的是,在研究用戶需求上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不要以為自己可以輕易的猜測到用戶習慣。比如有些自認為定位於低端用戶的產品,想都不想就濫用卡通頭像和一些花俏的頁面裝飾,以為這樣就是滿足了用戶需求;自認為定位於高端用戶的產品,又喜歡自命清高。
其實,這些都是不尊重用戶、不以用戶為核心的體現。我相信用戶群有客觀差異,但沒有所謂高低端之分。不管什麼年齡和背景,所有人都喜歡清晰、簡單、自然、好用的設計和產品,這是人對美最自然的感受和追求。
「用戶回饋—改進—再回饋—再改進」的過程,每一天都在各個產品線當中反覆上演。不同於傳統行業,網路產品的研發團隊和用戶感受是非常直接的,新的產品或功能如果用了,用戶不喜歡,馬上就會把你罵得狗血淋頭。
在具體操作中,每個產品團隊都有自身的經驗、風格和對用戶的敏感度,反應機制也不盡相同。但從用戶回饋的終端來倒推,好的產品團隊往往具備多年的經驗,並且對用戶的需求變化非常敏感,和用戶的互動非常用心。比如微信團隊,之前是做QQ郵件的,在進入微信這一類的行動應用後,團隊成員之前在用戶體驗方面,很多經驗都有助於他們準確的把握新產品的用戶需求。
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一件困難複雜的事情,除非我們能用心觀察、體會,否則就不能把握住用戶的真實想法。
「用戶體驗」指的是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獲得的主觀體驗。我們經常會談論某家餐廳的服務很好、電影院的環境很糟糕等,這就是一種用戶體驗。
人類社會正在逐漸走向「體驗經濟」的時代。IT產業的生命週期相對較短,人才、技術和產品的更新迅速。這種環境下,傳統保持公司優勢的做法是微軟模式,即技術不斷升級,或以IBM為代表的模式,即服務不斷升級。
而蘋果注重的是客戶體驗升級模式,更簡潔的設計、更友好的設計介面、更便利的應用場景、更精緻的外觀和尊貴的持有感等等—這些構成了更好的用戶體驗。這種客戶體驗基於卓越設計的產品之上,包括企業與客戶接觸溝通的每一個接觸上。
許多客戶第一次走進蘋果的店面時,最大的感受就是蘋果店的環境設計和其他IT電子產品的店面完全相異。在看上去樸實無華的桌架上,各種產品的展示、使用恰到好處。客戶購買完畢走出店面時提的購物袋,也可以製造出一種獨一無二的獨特購物體驗。
蘋果並不是首家追求客戶體驗並取得成功的公司,Nike將運動鞋打造成為時尚產品,Sony曾將磁帶播放器打造為Walkman。與之相同的是,蘋果公司當前也處在「體驗經濟」正迅速取代「產品經濟」的轉折點。從行業角度分析,由於技術的普及和競爭對手的不斷增加,廠商的成本可壓縮空間和利潤空間都趨於零。
同時由於技術與需求的關係已經達到飽和,在革命性的技術變革出現前,小規模技術改進對需求幾乎沒有任何刺激。這時,「產品與客戶共鳴」、「創造讓客戶難忘的體驗」成為了新時代先發企業的致勝法寶。
在賈伯斯眼裡,最好的「用戶體驗設計」不僅僅是做好產品自身的設計,他定下了幾項基本原則:
1. 不要浪費用戶的時間,例如,過久的啟動程序,或者讓用戶過多的選擇。減少用戶的時間,減少用戶移動滑鼠的距離和點擊次數,以及減少用戶眼球轉動,在螢幕上尋找的次數。
2. 不要過度打擾和強迫用戶。
3. 不要提出「這些用戶怎麼會這樣」的懷疑,過於高估用戶的智商。
4. 不要以為給用戶提供越多的東西就越好,相反,按鈕做多了就等於沒有重點,有時候需要減法。
5. 要明白你的產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用戶群。
6. 嘗試去接觸你的用戶,了解他們的特徵和行為習慣。
企業之所以能夠生存,唯一的原因就是顧客樂意購買你的產品。「你讓顧客滿意,顧客才會讓你滿意;你滿足了顧客的需求,顧客自然就會買單。」
用戶體驗不是一切,這句話對小型公司尤其有效。大公司一般有專門的設計部門,他們的追求是讓產品做到極致,用戶體驗當然是重要的環節。而小公司的關注重點應該在產品的核心功能上,講產品的核心功能做到極致,這才是首要的。
──節錄自馬化騰在騰訊研發部關於「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內部講座。
原文出處:創業邦
轉載自《數位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