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Moz 的網誌上看到這張比較表,很多對比點非常的真切,等不及要跟大家分享。
傳統的行銷態度是「干擾」,其中電視廣告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劇情最高潮,你最期待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的那一刻,趕緊用廣告把你打斷,因為這樣最可能有效果 — 但你我都知道那常常是反效果。
隨著網路等「新媒體」的出現,少掉了電視一次只能看一台的限制,行銷人再也無法只靠「干擾」來影響消費者。因此,新的行銷觀念在這中間產生,所謂「Inbound Marketing」,翻成中文我稱它為「引人行銷」,也就是靠著真誠與體貼,透過內容、分享、互動等管道,吸引消費者慢慢愛上你的新行銷循環。
傳統的「干擾行銷」與新時代的「引人行銷」有什麼不同?我參考 Moz 的圖整理成了以下的比較表:
干擾行銷
Interruption Marketing
|
引人行銷 Inbound
Marketing
|
干擾人家在做的事情只為了要得到注意
|
用有機的方式贏得人家的注意
|
靠預算與重複來創造效果
|
靠創意、天份與努力來創造效果
|
要干擾的人越多,成本就越高
|
積累越久,吸引的人就越多
|
顧客取得成本較高
|
顧客取得成本較低
|
網路上 <10% 的點擊
|
網路上 90+% 的點擊
|
電視、廣播廣告
|
製作影片、寫書、發表文章
|
戶外廣告
|
贊助活動
|
濫發新聞稿
|
與有影響力的媒體人建立關係
|
買來的 Email 名單
|
顧客自願加入的電子報
|
黑帽搜尋伎倆
|
白帽搜尋最佳化、關鍵字廣告
|
彈出式視窗
|
成為意見領袖
|
語意式廣告
|
建立社群
|
陌生開發
|
顧客拉顧客
|
進入本網站前請先看 30 秒廣告
|
寫網誌
|
參展
|
演講
|
多數的社群媒體廣告
|
贏來的社群媒體
|
討論區亂入
|
口碑、病毒行銷
|
橫幅式廣告
|
內容行銷
|
付費請人 review 你的 App
|
自然佔據 App Store 排行榜
|
影音廣告
|
影音內容
|
這樣比較之後,Inbound Marketing 的精神應該就清楚多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幫助你思考自己的行銷策略,有多少是靠著付費、干擾,又有多少真的能引人入勝,隨著時間不斷累積。
轉載自《MR JAMI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