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Google搜尋再進化!新推Structured Snippets功能,不用點進網頁就能知道列點式資訊

Google搜尋再進化!新推Structured Snippets功能,不用點進網頁就能知道列點式資訊

Google搜尋引擎不斷增強功能,提供使用者高度結構化的搜尋結果,前日Google又加入了一項新功能:Structured Snippets,只要搜尋某個關鍵字,就會在搜尋結果,顯示此網頁相關的列點式結構化基本資料,例如產品規格、活動日期等。

舉例來說,搜尋相機產品Nikon D7100時,使用者所關心的鏡頭感光解析度、相機重量、顯示螢幕大小等資料,就會從搜尋結果項目中抽取出來,列在網頁內容下方。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根據Google表示,他們的WebTables研究團隊持續努力研究於,了解並擷取網頁中的表格式資料,希望能立即呈現特定並相關的資料。目前這個Structured Snippets新功能,是透過機器學習技術來辨識網頁上含有用資訊的表格,而不是擷取網頁後端的技術表格。此外,也加上演算法的技術,來決定這些表格資料中,前4大使用者真正感興趣的相關資訊。

另一例子則是人物搜尋,例如Superman,在搜尋結果下端顯示著動畫人物的作者、來源、第一個出現此動畫人物的地點等。而輸入開源資料庫「MySQL」,則顯示開發者、最新穩定技術版本、授權等。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目前這項功能也能在手機搜尋頁面上顯示,而這幾項顯示出來的列點資訊,根據Google表示,將會依據網頁的內容而有所變化,搜尋技術團隊也會繼續加強列點結果顯示的品質與相關性。

不過,當Google繼續優化這項功能的同時,也代表使用者未來只要在搜尋結果頁面就能獲得想要的資訊,降低他們真正點進網頁的次數。

資料來源:GoogleSearch Engine Land
轉載自《數位時代》

未來行銷人必備的7大生存之道

未來行銷人必備的7大生存之道

你認為行銷人員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麼?其實每個人的標準不同,但是編輯認為身為一位有能力的行銷人員必須懂得如何掌握市場趨勢,透視市場變化才能在這變化萬千的網路時代中,找到方法滿足善變的網友。其實掌握市場變化動態很簡單,透過數據分析與消費者行為做交叉分析比對就能輕鬆獲得初步的數據,並針對顯示數據擬定廣告投放策略。


大數據分析
大數據分析已經成為網路行銷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之一,透過數據分析能夠瞭解消費者行為,並重新擬訂策略命中顧客核心需求,達到品牌宣傳之目的。以下分享使用大數據分析帶來的利益:

1.大數據分析能夠豐富企業品牌的行銷模型以及顧客參與互動。行銷人員能透過消費者購買行為、個人購物經驗等資料改進企業品牌以獲得更多的消費者互動。

2.大數據分析彌補行銷現有的缺點。以往品牌行銷人員沒有透過數據分析直接進入市場推銷品牌以至於效果不如預期;利用數據分析能夠洞察市場趨勢進入核心目標市場。

3.品牌行銷人員利用數據分析改善企業行銷的實驗流程。數位媒體行銷人員必須考慮消費者各方面的相關資料與行為,創造消費者更好的產品經驗。

4.大數據分析能夠不斷與顧客創造回饋。利用數據分析了解消費者的購買參數,提升顧客參與互動,隨著分析過程的資料能使行銷人員利用數據資料快速進入下一個目標市場。

5.大數據分析成為洞察市場趨勢的新方法。以往的數位行銷人員無法追蹤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如今透過數據分析成為觀察市場趨勢的新方法,為企業品牌在目標市場中獲得最多的回應。

未來行銷人員必須熟讀的生存之道
網路時代變化多端,行銷方式也不盡相同。如果想要在行銷領域生存下去就必須具備全方位的工作能力,從數據蒐集分析到製作出各種行銷傳播之內容,數位行銷人員都必須能掌握這些技術。以下我們透過資訊圖表,進一步瞭解全方位行銷人員應該具備的能力為何:

1. 擅長分析
利用數據分析網友的購買紀錄、瀏覽行為,以及各種裝置的參與程度來增進流量,並利用資料探勘配合熱門商品做行銷活動。

2. 嫻熟不同社群媒體特性與操作
透過各大社群媒體 Facebook、Google+、LinkedIn、Instagram 分享最新數位媒體趨勢,與網友進行交流。其中 92% 的行銷人員覺得社群媒體對企業分享資訊很重要的媒介。

3. 圖像化報表數據
透過簡單的數據圖表,讓網友更快速簡單瞭解數位媒體的資訊。其中 12% 網站透過數據圖表分享,有效提升流量。

4. 基礎技術能力
數位媒體行銷人員必須學習基本的編碼與影片製作,透過多元領域知識整合,並與技術部門溝通製作出消費者最想知道的資訊。

5. 重視團隊合作
行銷最重要的就是團隊合作,透過部門溝通才能發揮最大的投資報酬率。其中 57% 的數位媒體行銷人員擁有團隊合作的概念。

6. 具備議題傳播能力
數位媒體行銷與新聞脫離不了關係,透過新聞事件搭配行銷技巧,撰寫新聞稿創造熱門議題吸引網友。

7. 具備資源整合及溝通等軟性技巧
身為數位媒體行銷人員,軟性技巧少不得。透過細心能培養溝通技巧,友善表達以增進同事之間的工作關係。


結論
一位優秀的數位行銷人員除了行銷專長之外,培養數據分析能力可以提升自己的專屬價值。透過數據分析與消費者行為做比對分析,掌握市場動態,此時導入時節時事活化行銷技巧,搭配關鍵字廣告能發揮出 120% 的能力,抓住消費者的核心需求。

參考資料:
http://wis.tw/1uCTJYV
http://wis.tw/1utYK6W

圖片來源:
http://wis.tw/1uCTJYV
http://wis.tw/1utYK6W

原文出處:匯智部落格
轉載自《數位時代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GAIQ開放免費考試

GAIQ開放免費考試

許多研究Google Analytics的朋友們都會選擇參加GA的個人認證考試--GAIQ(Google Analytics Individual Qualification)來證明自己對GA的了解,以往收費每次50元美金的GAIQ考試已開放免費考試。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往考GAIQ可以先暫停跳出視窗,也可以標記題目方便最後檢查並修改答案。現在考試時間為無法暫停的90分鐘,也無法修改答案,80%以上答對即可通過測驗並獲得Google線上版認證證書,若沒有通過考試的朋友,七天後可以再挑戰。

以編輯考過兩次GAIQ的經驗來說,新的題型雖然較簡短、簡單,但90分鐘要完成全英文70題的測驗實在是一大挑戰!

註冊考試:https://www.google.com/partners/
線上學習:https://analyticsacademy.withgoogle.com/
圖片來源:+BenjaminMangold


轉載自《WIS 匯智資訊》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3種O2O應用消費者最愛:掃碼購物、LBS定位、匯集折價券

3種O2O應用消費者最愛:掃碼購物、LBS定位、匯集折價券

行動商務及虛實整合愈來愈熱門,Yahoo奇摩15日發表2014年「Yahoo奇摩電子商務紫皮書」,聚焦行動購物趨勢調查網路購物族消費行為,行動商務虛實整合的應用中,消費者最喜歡使用「Barcode/QR Code掃碼購物」、「LBS定位服務」和「匯集折價券」。

Yahoo奇摩電子商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志仁表示,「O2O只是個開始,接下來的行動電商,將是O2O的表演,App納入服務,電子商務才能有更大幅的成長。」行動購物朝虛實整合O2O體驗發展,包括流暢地串接瀏覽商品到付款流程、高度個人化的商品內容、線上線下無縫整合的消費體驗、商品追蹤、優惠方案的及時推播通知等。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Yahoo奇摩電子商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志仁指出,目前電子商務占比8%,希望未來能過半。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雅虎奇摩紫皮書調查數據發現,37.1%的手機購物族認為直接掃Barcode/QRcode就可進行比價會讓他們更常購物、7.8%認為掃Barcode直接購買商品很方便、有17.9%希望掃QR Code可直接購買商品。

以LBS定位服務來看,手機購物族中,5.2%會使用LBS功能、24.4%期待LBS主動提示附近店家優惠及推薦商店、38.4%期待在實體店面中用定位功能找到想購買的商品、有54.1%希望實體店面能主動提供優惠折價券。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消費者使用LBS服務時,最希望實體店面能主動提供折價券。圖片來源:郭芝榕攝影。)

至於折價券,手機購物族中,30.8%會用手機下載折價券、5.6%會因為手機及平板上的優惠券而購物、14%會因收到手機及平板上的 優惠券而購物、51.6%認為匯集所有實體與網路的優惠折價券會讓他們更想使用購物App。

王志仁舉例,今年中秋連假,Yahoo奇摩超級商城App有五個女裝店家開放合計4萬張以上100元折價券,成功創造較8月日平均多出50%的成長業績。另一家實體連鎖通路名店在8月透過Yahoo奇摩超級商城App推出3波折價券贈點50元活動,成功帶入約5000名新客,業績高達300萬元,成長超過3成。

轉載自《數位時代

沒想清楚這4個問題,做社群媒體都是浪費!

沒想清楚這4個問題,做社群媒體都是浪費!

tumblr_nbfcel0FAU1tbry4jo1_1280

在這個「社群媒體」當紅的年代,你有沒有想過,到底為什麼要經營它?

對全世界第一大海運公司MAERSK而言,這個答案很清楚,「更靠近我們的顧客。」而這裡指的「顧客」,不只是和MAERSK有直接交易關係的企業主,還有員工、以及坐電腦前、或在公車上滑手機,卻一輩子可能都不會叫巨型貨櫃船送貨的你和我。

2012年6月,MAERSK的貨船不小心撞死了一條鯨魚,他們沒有遮遮掩掩,反而在社群媒體上仔細交代事發經過,結果得到1千多個讚和分享,網友們留言也大為讚賞。

除了一口氣同時經營10種社群媒體(其臉書粉絲團目前有近2百萬個讚),更在經營社群短短不到一年時間,便奪下2012年「歐洲數位傳訊大獎」中贏得年度社群媒體活動和社群臨場獎,令眾人跌破眼鏡。

幕後操刀者 Jonathan Wichmann說,「經營社群媒體的重點是溝通,而不是行銷;是雙向互動,而不是單方面丟訊息。甚至可以說,社群媒體是一種『心態』,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讓大家一起共事的方法。」

今年6月,MAERSK經營社群媒體的驚人成效與實戰經驗,被伯克萊大學的HAAS商管學院寫做教案,MAERSK也因為深耕社群媒體,增加了員工與顧客對品牌的好感度,甚至得到更多業界航運專家的情報。(關於MAERSK經營社群媒體的傳奇,將在另一篇詳述)。

002
▲在PINTEREST上意外被MAERSK撞死的鯨魚紀念專頁。

用更有策略的眼光來看待社群媒體

MAERSK的例子,正好映照出現下許多品牌行銷人員對於經營社群媒體的心態,可能過於短淺。

談起為什麼要經營「社群媒體」?很多人直覺地回答不外乎想「被看見」、「獲得更多按讚數」、「有更多粉絲」。但在長年研究數位媒體、Big Eye Deers編輯William Johnson眼裡,這樣的想法似乎有些小鼻子、小眼睛,應該要用「更具策略性的視野」來看待社群媒體。他提出以下觀點:

●參與(participation):為了共創內容
沒有比透過社群媒體,讓你的粉絲能和你共創內容更重要的事了!這可以看做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不管他們是意見領䄂,或只是菜市場旁的平凡消費者,有他們的參與,想出來的點子絕對比品牌行銷人員在辦公室裡埋頭苦想還豐富、精彩。

●期待(anticipation):為了創造互動
優質內容會帶來觀眾對「接下會有什麼呢?」的期待感,甚至不想轉台,假以時日,也會對你的品牌產生一定的好感度。

●協調(coordination):為了順暢溝通
社群媒體的存在,是為了讓置身其中的社群都能互利互惠。一個內容計劃若能有效整合部落客、產業意見領袖、消費者、使用者或媒體關心的話題,往往能到更多的曝光。

養一個可長可久的社群關係

而當你想清楚為何要經營社群媒體時,接下來就會面對:如何經營?

所謂的經營,可不是申請帳號、發發文章便了事,重點在於「養」一個可以互動、交流、創造的長久社群關係,但這往往曠日廢時。CMI行銷總監Cathy McPhilips提醒品牌行銷人員,在踏上社群媒體經營之路前,一定要檢視有沒有以下3個裝備:

1.排定每個月的內容計劃行事曆:
內容行銷與社群媒體間共生共榮、缺一不可。打個比方,若內容行銷是「牛奶」,那麼,社群媒體是賣牛奶的「通路」,只是依照不同的經營型態分成便利商店、大賣場或貴婦超市等。透過社群媒體可以在既有的行銷基礎上,讓品牌的內容更有被看見的機會,品牌行銷人員也可以藉此傾聽,消費者在意的是什麼,依此創造他們感興趣,或是你有所互動的內容題材。 Cathy McPhilips則指出,任何在社群媒體上的表現,最後都要能轉換成對商業目標有益的數字,例如,網站瀏覽人次、電子郵件訂戶、活動參與人次等等,這樣透過社群媒體做內容行銷才有意義。

2.然而,要擬定一個完整的內容計劃,對品牌行銷人員初期在操作社群媒體時,往往往不太容易。Cathy也以經營CMI的品牌經驗,建議先想清楚以下4個問題再談社群經營:

007

3.「所以制訂計畫超重要!」HootSuite品牌及內容策略行銷主管Ashley Brooks說,訂計畫要先從行銷目的檢視,例如,要增加銷量?減少客訴?唯有先搞清楚商業目標,你才能明白消費者的需求、痛點,倒推回去創造相對應的內容,「最好做出一個行事曆,仔細落到你明年、下一季、下一個月要達成什麼目標。」

4.扎實、有料的的內容庫,才能確保觀眾源源不絕:
成功的社群行銷,始於有扎實的內容準備。你的官網或部落格,要成為內容的彈藥庫,隨時有源源不絕的內容可以供應前線上稿,或提供相關文章閱讀之用,這樣也才可以引導消費者進到你自建的堅硬地盤,建立長久關係。

5.順暢、好用的閱讀內容體驗,會讓觀眾更喜歡你:
如果你順利把觀眾導入你的網站或部落格,可這時他們看到的卻是很舊、過氣的網站設計,或者卡卡的動線和使用體驗,那很難保證觀眾下次還想再上門了。

轉載自《dcplus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三個對抗搜尋引擎更新的優化技巧

三個對抗搜尋引擎更新的優化技巧

當Google熊貓或其他動物系列更新時,都會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生…將會被處罰的新條例將在網路上流傳著。

接著,有許多站長就會開始害怕發生在自己身上,當然有的一如往常般拼死的做垃圾站。

但…搜尋引擎不斷地更新排名規則,是表示所有的SEO優化技巧將會走向滅亡嗎?
這場爭論其實早已持續了一段時間,有的人甚至表示,他們厭倦討好搜尋引擎優化了,而希望改用社群媒體取代原有的曝光度。

當然,仍有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SEO是網路行銷的手法之一,尤其當你取得搜尋引擎給你的良好評價後,所帶來的回饋是不容小覷的。

不論你的看法是什麼,這篇文章我要告訴你如何不受搜尋引擎的規則進化而影響。

搜尋引擎流量是被動的、是我們無法全面掌握結果的,所以,不要一直鑽漏洞地做SEO。萬一掉進不見天日的黑洞就爬不上來了啦!


如果你按照下面的三個小技巧,你不僅能免費吸引到針對性流量,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會提高你的網站排名。

重要的是,你不需要學會任何複雜的SEO技術(因為我也不會…),或會過時的手法。

你想學會簡單又有長期效益的方法嗎,讓我開始本文重點吧…!

技巧一、定義你的專業

你還沒有定義你的專業嗎?

許多部落格與SEO的問題來源就是他們沒有做好定位。

當然,不這麼做你還是可以建立一個可營利的網站,但它會讓你花費大量的時間跟精力,如果你沒有這般的精氣神就不要這麼做。

有朋友這麼跟我說:「Jay,部落格是用來建立信任感用的」我回答:「對的」心裡也這麼認同。

但你還需要知道,只是寫文章是不夠的,更不會因為這樣搜尋引擎就會為你的網站帶來流量。

尤其是當你寫一些有的沒的,你的網站流量肯定很慘淡,因為沒人愛看。你爸媽可能也懶得理你。

如同:今天寫天氣很好、大後天寫要出去玩…等等。你以為這樣就可以建立信任感阿!?

不過….上述情形並不是不可能。因為創作這東西是很主觀的。


若你是大正妹或是知名人士,人們會很樂意看你寫的東西,因為他們想窺視你的隱私或了解你的生活。

但如果你不是,我建議你先釐清和定義你的角色,這才能讓你端出上等的菜色(有料的內容),並讓它色香味俱全(正確的優化)

假設你是一位健身教練,你可以發表相關健身的密訣或常見的錯誤迷思,甚至你可以把實際健身情形和成效錄製成影片,這樣可以視覺化證明你的方法是有效的。

而不是分享你今天穿什麼衣服去健身房、都在哪間健身房把妹妹、健身完都去夜市吃滷肉飯……因為這一點都無法突顯你身為教練的專業麻。

技巧二、善用標題魔力

你知道標題是內容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嗎?

無論是在文章或YouTube上都是如此,絕不例外。

學習如何創建有力標題是提高點擊次數的方法,也是連結潛在讀者的關鍵。(這裡有一篇關於寫出好標題的文章,我想或許對你有助益:6個撰寫強力標題的小秘訣。)

在現今SEO日趨優化的時代,你並不需要成千上百個外鏈才能受到青睞。只要你擁有強大的標題,有價值的內容,就能受到注意

Google蜘蛛是需要人導覽它運作更順暢的,換句話說,人們如果喜愛你的部落格,將會影響SEO上的成效。

而並不是機器人獨自檢測到你的文章很有內涵、很有智慧,考試都考一百分。

技巧三、建立影響力

部落格其實就是一種建立影響力的方式,有沒有發現當你尋找資料時,絕大多數來到的都是部落格呢!?

但這還不夠,你還需要盡可能地擴展影響力,如:在Facebook成立粉絲專頁、建立Youtube頻道…等等。

而且你需要和你的網站連結在一起,而不是什麼都不做。

為什麼SEO這麼難?

你可曾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

跟你說實話,搜尋引擎優化根本不難。如果你覺得這是很難的,你可能沒有做好上述技巧,或者你一直在嘗試挑戰高競爭度的關鍵字。

當你符合我說的其中一項錯誤,你可能會打從心底覺得SEO是很難、很難的。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但是,如果你懂得不要硬碰硬,在紅海當中廝殺,你會走出自己的道路。流量會自動來到你的網站,而不是只能倚賴花錢砸廣告。

轉載自《dcplus

Google宣布將優化其手機版關鍵字廣告

Google宣布將優化其手機版關鍵字廣告

Google 為了提供更豐富的資訊給使用行動裝置的網友,宣布將優化其手機版關鍵字廣告,並預計於 10 月 15 日釋放更新版本,改版重點為增加訊息的關聯性,透過不同管道讓店家快速曝光,挖掘更多潛在消費者。以下分享關於本次改版的內容:

1.版面配置
關鍵字廣告文案創意從既有的兩行調整為一行,讓廣告描敘更精準呈現,也更符合行動裝置的閱讀趨勢。

google-mobile-search-ads

2.提供額外連結點
提供廣告主另一個網站內部連結,讓網友能快速接觸廣告主欲曝光的廣告頁面。

3.實體店面位置資訊
增設實體店面位置資訊,並與 Google 地圖結合,讓消費者更快速找到店家。

原文出處:AdWords Will Drop 2nd Line of Ad Text for Ad Extensions on Mobile
轉載自《WIS 匯智資訊》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我的競品分析這樣做

我的競品分析這樣做

競品分析這樣做

有人問到競品分析實務上應該要怎麼做才對。基本上,先了解做競品分析的目的,相對就比較清楚知道為什麼要做。首先,競品分析是大多數行銷工作者的基本入門功夫,簡單的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進入市場,推動進入市場的行銷方案,那就得知道市場中有那些競爭對手,又用什麼樣的策略或方法在市場上操作著。

正式進入競品分析之前,先理解一個重點,競品最重要的就是讓自己透過「客觀」與「主觀」的兩個面相來看待市場。行銷好比打仗一樣,市場就好比佔領地,要把領地佔領下來,那就得先知道誰是原本這塊地的擁有者,對方又有多少兵力,佔有多少資源,理解對方的概略面貌後,再來擬定相應對之道,那就是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的理由。

競品分析主要分成幾個不同的類項,分別是:

1. 看得到的競品分析
2. 看不到的競品分析

舉凡所有透過線上查詢或是各種市場調查方法手段能獲得資料的,那就歸為「看得到的競品分析」。再來是許多看不到的資料,好比銷售額、來客數、客單價等,各類相關於營業數據的資料,因為不會有公司公開,所以這些資料的取得必須透過推算、估算,這裡就是所謂「看不到的競品分析」。,除非上市上櫃公司的公開資料,那就有管道能夠取得。

特別提一下,在做競品分析時,通常越重要的資料越難取得,比方說銷售額,這又可以推到「波特五力」的分析應用,所以,要做競品分析,可以取用「波特五力」分析市場競爭力時所採用的幾個標準或原則,以此做為競品分析的參考指標,這又能推出較為貼近市場的分析報告。

通常,競品分析「客觀」的來看,可以經由網路、門市店頭、銷售通路等,各種不同的管道取得競品資料。至於,競品比較的方法並不難,主要就是取某個商品、某個公司、某個服務、某項物品等,做為比較的基準,然後再找出其他提供同類型商品、務品、服務的公司,來相做比較,評比這幾者之間的關係,用以評估出被做為比較基準的項目,在市場上是不是具有競爭優勢,又或者是應該在哪些比較的項目裡強化其競爭優勢。

分析比較的對象,通常透過同質性或區域性來的競爭者比較是比較基準的做法,但有的為了想要做出「差異性」、「特殊性」等比較,會將國外的其他競爭者也放入比較的項目內,比較的水平也會因此有所不同。性質較為接近的比較,通常是為了找出差異性,至於有些則是拿差異較大的來比,像是智慧型手機比上智慧型手錶,這兩者差異很大,但比較的是「特殊性」,用以去區分出跨界、跨類時的不同資訊。

接著,競品分析的具體分析類項,我大致分成以下幾種比較:

1. 依照價格比-銷售的價格比較,各種銷售端的價錢組合
2. 依照功能比-產品的功能比較,像是智慧型電視不斷加功能
3. 依照規格比-3C商品的規格比較,比方說筆記型電腦規格比
4. 依照性能比-運作的效能比較,比方說透過Benchmark計算效能
5. 依照設計比-外型的設計比較,相對主觀,但也可客觀做評比
6. 依照組合比-產品的搭售比較,某些同質性高產品會用組合銷售
7. 依照服務比-服務的差異比較,比方說餐廳的流程或是服務技巧
8. 依照訴求比-溝通的訴求比較,對上目標對象時的溝通主軸比
9. 依照通路比-銷售的通路比較,對手的商品有在哪些通路販售
10. 依照行銷比-行銷的操作比較,通路舉辦的特價、電視的強力放送等
11. 依照使用比-使用的體驗比較,同質競爭對手在使用性上是否簡單易用

從上述各類不同的比較結果後,大致上可以歸納出一張表,用來總結被評比的基準,比起其他的競爭對手,其優勢何在、劣勢何在,從中,可以做為後續行銷策略設計時所用。比方說找出競爭對手沒有特別優勢之處,在該處強化、放大自身的優勢,成為「SWOT分析」中的外部機會,把這機會轉成進入市場時的一組實際原則與方針。

有了競品分析表之後,行銷相關工作者,至少不會矇著眼睛在做,知道市場上要跟誰打仗,又會面對哪些可能潛在的競爭者,這都會左右了行銷操作時的一些方法。懂得運用競品分析,同樣能做為自身改善的依據,了解市場上其他競爭者是不是有不斷推陳出新,於產品或是品牌溝通上,持續做足了改變,用以迎合變化萬千的市場,要是自己掌握不了市場的波動或變化,從競爭者的動作倒是可以一窺大概。

通常,如果是做消費性商品的競品分析,我會額外推薦再做「矩陣分析圖」,透過兩個維度來整理出商品的發展藍圖,其中縱軸是價格、橫軸是功能,兩者交集之處就是產品型號,依照價格與功能不同,產品就會有不同等級或是品牌的組合,自己的作一張,同時也做一張競爭者的,然後拿這幾張不同的矩陣圖去比,比較彼此在市場上不同價格帶,相對推出的商品又是以什麼樣的方法與消費者溝通,品牌有沒有區隔設定、目標對象是不是也有差別,有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促銷。

懂得善用與製作競品分析,相對衍生應用的範圍也較多,妥善運用的話,不僅可以做為行銷策略設計時的參考依據,更是可以做為實際銷售時,供做銷售人員運用之話術,讓第一線的銷售人員得以知道自身販售的產品,其相對優勢與競爭特點何在,藉此妥善運用提高銷售成交的機會。

舉一個我個人實際的例子,也許會比較容易理解我在說什麼:

當初我去年從事講師的工作,因為「大多行銷課程都能講」,反倒找不出一些我應該去「特別強調」的重點,所以藉著第一次、第二次上課後,大概知道市場輪廓,我就開始針對同樣有授課的組織或個人開始去分析、比較。

透過至少20組不同的課程組合,再加上把講師到Google一下,我大致歸納出兩個維度,四個象限的組合,這兩個維度分別是競爭者多到少、課程開課多到少,然後組合了一下,發現競爭者多又課程多的大致關鍵字廣告類型的課程較多,但這類型的課程費用相對便宜。

然後課程少又競爭者少的,大概就剩下「社群行銷」與「粉絲專頁行銷」,這比起我最想談的「行銷策略」,位居在課程多、競爭者多的象限,要切入只好從課少,競爭者少的社群領域去切入。

我研究了一下,大致上多數企業對於社群行銷的具體操作方法還有實務能帶來的成效並非太清楚,因此,開始著墨在這領域,整理出一些過去的經驗,慢慢的理出一套課程,從中又衍生出口碑行銷、議題行銷、內容行銷等旁支課程,在這分析之下,我的一套社群行銷課程就這麼設計出來。

至於現在,因為奠定了一些基礎,又重新設計了競品分析,包含最近研究大陸的行銷課程,把2個維度做了調整,分別是價格多到少、課程多到少,一樣交叉出四個象限,然後又比較台灣最近各個機構的課程,大致上也理出我接下來半年的開課主軸跟方向。

轉載自《dcplus

冰桶挑戰的三大爆紅傳播要素

冰桶挑戰的三大爆紅傳播要素

冰桶挑戰熱潮退燒,卻為美國及台灣漸凍人相關公益組織,換回有實質意義的捐款。冰桶挑戰爆紅的要素有哪些?台灣名人接招的狀況又如何?

美國傳過來漸凍人冰桶挑戰「ALS Ice Bucket Challenge」,無疑是2014年最成功的社群病毒傳播案例。

6月初就開始,卻在8月初左右開始大幅在社群網站上擴散,尤其在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加入後,快速的透過矽谷科技圈把風潮帶到世界各地。

這個每個公關行銷人都夢寐以求的病毒傳播案例,到底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一般來說,成功的社群病毒行銷通常會有三大要素:
1. 要有被分享的意義
2. 透過有影響力的節點
3. 易被傳散的分享機制


這三大要素,如何體現在冰桶挑戰上?

1. 具備分享的意義

具有公益性質或者Common Good(公義)元素的行銷活動,在社群傳播上是最易被傳散的元素,因為每個分享按讚的網友,似乎因為自己簡單的動作,參與其中而感覺良好。

冰桶挑戰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在於公益的本質,以及一個容易理解和連結的理由。

企業如果要創造一個具備分享意義的行銷活動,結合Common Good與第三方夥伴是最佳途徑之一。談公益而商業色彩越淡的時候,網友分享的動機就更強。

Common Good不限於捐款給弱勢團體,參與喚起政治社會經濟教育議題、科學研究、對社群有益的資訊等都是;甚至限縮到分享者和被分享間共同的好處皆可。但是基本上來說,Common Good越崇高、越容易被理解或具像化(如一個故事或事件),都會加強被傳播的可能性。

如果企業的題材無法結合公益元素,展現無比創意、博君一笑的幽默,或世界之最,也都是容易社群擴散的素材。

2. 有影響力的節點

運動員和名人成為冰桶挑戰成功病毒傳播的要素。根據Facebook發佈的數據,冰桶挑戰雖然6月就開始,但是在8月才開始病毒傳播,多數人歸功於也罹患漸凍症的前波士頓學院籃球選手Pete Frates;而全球的傳播則是在Facebook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接受紐澤西州長Chris Christie挑戰,並挑戰微軟Bill Gates起,迅速透過矽谷的科技圈傳到全球。


而這些影響力節點的獲得,並非有意識地操作,多少有隨機的成分存在,如果今天紐澤西州長挑戰的不是Facebook的Zuckerberg,而直接去挑戰歐巴馬,或許這個挑戰鏈就到此為止(歐巴馬只捐款),又或是越級挑戰,挑戰鏈也可能斷掉。

3. 易被傳散的機制

事實上,Ice Bucket Challenge的傳散機制有一個高難度的部分——拍影片上傳,加上潑冰塊自虐失去形象。

舉辦過線上活動的行銷人應該都知道,拍影片上傳的難度有多高,常常準備價值不斐的獎品都還募不到幾個影片。相較於只要參與者打卡或轉發的傳散機制,拍一段冰桶影片上傳必須花的時間難度都高出許多。

那麼,冰桶挑戰如何突破這個挑戰呢?

先從形式來看,冰桶挑戰採用的形式本質和幾年前大家常會在信箱收到的病毒傳播信件形式很像,看完文章給讀者一個任務,要求讀者:

a) 在一段時間(24小時)內;
b) 完成一段任務(拍一段冰桶影片)
c) 轉發給其他幾個人(運用Facebook tag 挑戰另外三個朋友)
d) 不然就會(就要捐100美元)

然而,為何網友願意加入並傳散?除了形式新奇有話題外,可以發現冰桶挑戰的Manhood(男人對男人的挑戰)色彩很重——接受挑戰,不然你就是懦夫!

這正巧與扮演關鍵初期傳散者的圈子契合:運動員和科技名人,這些圈子的Manhood色彩濃厚,而且又較不擔心潑冰塊的形象問題。

而分享的機制,有具備病毒擴散的自我保護機制,機制中設計了每一個接受挑戰的人,可以把挑戰傳給下三個人,也就確保了三個人中如果有1至2個人不接受挑戰,還是會把挑戰鏈傳遞下去。而為了不讓挑戰斷掉自討沒趣沒面子,接受挑戰的人也不太至於越級挑戰不可能接受的對象,指定不太可能會接受挑戰的對象。

基本上,冰桶挑戰的機制是雙向選擇,挑戰者擔心被挑戰者不理會而沒面子,被挑戰者也擔心不接受挑戰在社群中沒面子,因此這種雙向選擇也繼續維護了病毒擴散的有效性。

以上提供了一個分析架構,供未來公關行銷人員在創造網路病毒傳散活動的設計參考。

分析台灣名人參與冰桶挑戰表現,則可以從兩部分來看:

1. 觀點和主張:雖然冰桶挑戰是個集體的行為,但是能否在影片中呈現出自己的觀點或主張,而非跟風人云亦云,反而是容易加分或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金城武,以除濕機的回收水完成挑戰,卻不再挑戰別人,而是希望民眾發自內心的關懷,無需被挑戰。

2. 結合企業資源和特色:雖然鴻海郭台銘雖然點名林志玲時被評過於輕浮,但是找到身為前鴻海員工的漸凍人患者,並結合目前鴻海發展的機器人手臂完成挑戰,強調未來的機器人,可幫助漸凍人病患提供居家照顧服務,成功傳達企業核心價值。

身為公關人員,如果你的客戶被挑戰了,或許可以從以上兩個角度來設計一個與眾不同,且充分展現企業價值及老闆個性的形象演出。

原文作者:林偉立
轉載自《動腦網站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內容行銷趨勢

內容行銷趨勢

CM IG Featured Image

目前內容行銷,已成為行銷人員觸及顧客及領導品牌的方式之一,事實上超過半數的消費者,對於顧客導向的行銷內容更願意買單,然而僅有 27% 的企業有針對內容行銷進行成效追蹤。

許多行銷人員因此開始深入評估內容行銷所帶來的成效,其中最多人會追蹤網頁流量佔 63%、其次為銷售品質佔 54%、社群分享佔 50%、帶來的銷售量佔 48%、SEO 排名則佔 44%。

根據 Captora 調查,分析出以下內容行銷趨勢:
1. 61% 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客製化的行銷活動。
2. 線上消費者,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與內容行銷進行互動。
3. 2013 年總行銷預算中,B2B 內容行銷佔整體3成。
4. 顧客證言在 ROI 表現上,擁有最佳的行銷效果。
5. 有 82% 的 B2B 及 79% 的 B2C 企業,會將內容行銷目標放在提升品牌知名度上。

Ascend to New Heights in Content Marketing

轉載自《WIS 匯智資訊》

全方位行銷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

全方位行銷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


行銷模式變化萬千,如果要適應行銷產業,數位行銷人員必須具備全方位的工作能力。從數據蒐集分析到製作出各種行銷傳播之內容,數位行銷人員都必須能掌握這些技術。以下我們從該資訊圖表中,進一步了解全方位行銷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

1. 擅長分析
利用數據分析網友的購買紀錄、瀏覽行為,以及各種裝置的參與程度來增進流量,並利用資料探勘配合熱門商品做行銷活動。

2. 嫻熟不同社群媒體特性與操作
透過各大社群媒體 Facebook、Google+、LinkedIn、Instagram 分享最新數位媒體趨勢,與網友進行交流。其中 92% 的行銷人員覺得社群媒體對企業分享資訊很重要的媒介。

3. 圖像化報表數據
透過簡單的數據圖表,讓網友更快速簡單瞭解數位媒體的資訊。其中 12% 網站透過數據圖表分享,有效提升流量。

4. 基礎技術能力
數位媒體行銷人員必須學習基本的編碼與影片製作,透過多元領域知識整合,並與技術部門溝通製作出消費者最想知道的資訊。

5. 重視團隊合作
行銷最重要的就是團隊合作,透過部門溝通才能發揮最大的投資報酬率。其中 57% 的數位媒體行銷人員擁有團隊合作的概念。

6. 具備議題傳播能力
數位媒體行銷與新聞脫離不了關係,透過新聞事件搭配行銷技巧,撰寫新聞稿創造熱門議題吸引網友。

7. 具備資源整合及溝通等軟性技巧
身為數位媒體行銷人員,軟性技巧少不得。透過細心能培養溝通技巧,友善表達以增進同事之間的工作關係。

轉載自《WIS 匯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