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iteo 亞太區執行總裁上野正博。
半年前,許多行銷人可能都還認為,透過智慧型手機所完成的交易,多半是衝動性消費、成交商品單價低;但半年後的今天,行動商務發展迅速,消費者透過手機買的東西,單價愈來愈高、品項也愈來愈多。
Criteo 亞太區執行總裁上野正博 7 日遠從日本飛來台灣,參加由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的「2015 亞太電子商務趨勢論壇」,他在會後與 Criteo 東南亞地區董事總經理齊藤裕子一同接受 Inside 訪問,分享了許多他對行動商務趨勢的看法。
行動商務趨勢 1、台灣人愛跨裝置購物
根據 Criteo 2015 年第三季行動商務報告顯示,行動商務交易已佔全球電子商務的 35%。其中又以日本、英國、南韓的零售行動商務交易數量最大。
而台灣雖不是交易數量最大的國家,成長卻也相當猛烈。目前,台灣的行動商務交易在整體電子商務的比重佔了 39%,超出平均值 4%,且數字仍在持續成長。
但到底在這些成長數字的背後,意味著什麼?是手機成為了大家最喜愛的消費管道之一?還是,消費者利用手機購物前,會先透過其他裝置瀏覽商品?
上野正博對此提出了有別以往的觀察,他發現,過去大家總認為,消費者會先透過手機瀏覽商品,再用桌機、筆電下單,然而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現在更常見的,反而是消費者會先在家裡或辦公室透過筆電、桌機瀏覽商品,然後運用通勤、等人等零碎時間,回到手機結帳下單。
不過上述行為,並不會發生在東南亞消費者身上。因為多數年輕的東南亞人,家裡並沒有電腦,而這也因此更加深了他們對手機的依賴度,讓當地的行動商務市場充滿無限商機。
行動商務趨勢 2、App 轉換率比行動網頁高
在了解到消費者跨裝置的購物行為後,上野正博更進一步分享了電商產業不得不關注的訊息——對零售商來說,App 的轉換率比行動網頁遠遠高出 3.7 倍,且在 App 中,商品被消費者加入購物車與完成結帳的比率較桌機高出 2 倍。不僅如此,每一筆在 App 完成的訂單價值,比起桌機和行動網頁都高。
儘管從上述數據,可以發現 App 對行動商務非常重要,但上野正博也提出了零售商跨足行動商務的挑戰。
他說,首先零售商必須有一個自己的 App;再來,這個 App 還能不被使用者刪除;最後,使用者在下載了 App 之後,還要有使用的意願、經常使用。
行動商務趨勢 3、再行銷技術讓廣告投放更精準
在行動商務市場的快速發展下,台灣行動廣告的廣告量在 2014 年翻倍至新台幣 22.87 億元,2015 年更預測至少可達到新台幣 39.63 億元。
而作為廣告需求方平台(DSP)的 Criteo 也正是看好行動廣告的發展,致力於運用再行銷技術(Retargeting),協助客戶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提供每一位消費者所需的不同訊息,創造更完善的購物體驗。(更多有關 Criteo 廣告投放技術的介紹,可以參考「為什麼 Facebook 出現我剛查詢的旅館廣告?Criteo 重定向技術精準命中的秘密」。)
然而,再行銷技術精準歸精準,近來卻逐漸有消費者反應,他們在線上完成交易之後,該商品廣告卻仍舊重複出現。對此齊藤裕子表示,這與電商平台有較大的關係,因為很有可能是該平台,找了許多間公司投放廣告所導致。但至少 Criteo 目前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她也建議消費者,如果感到困擾,可試著關閉廣告,或開啟廣告攔截器。
上野正博則風趣回應,雖然自己身為廣告投放公司的一員,但他也曾封鎖過廣告。不過不是因為他買了東西,還看到廣告,而是他曾經因為幫家裡網購了衛生紙,結果到了公司工作時,還不斷看到衛生紙廣告,實在尷尬。
最後,Inside 記者提出疑問,想了解 Criteo 面對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穿戴裝置出現,可能成為新的廣告投放管道,他們有什麼樣因應的計畫?上野正博表示,目前公司仍舊比較專注在行動、桌機與平板的跨螢裝置數據收集,對於穿戴裝置的議題,還在觀望。但他也稍微透露了 公司的下一步可能會推出類似 Google PLA 廣告的服務,不過這一切都還是未定數。
轉載自《INSID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